东塔路,以学校前身福州农校曾经的城门东塔校区为路名。
【校史链接】
因国防建设需要,1958年8月,学校迁址城门乡谢坑省农科所原址,改名福建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。学校农作物等专业办在谢坑校区,畜牧兽医专业搬到农学院内,一年级新生在农干校上课,当时称“一校三部”。后农科所又迁回谢坑改院,曾在一起办公。之后学校在紧邻西侧的东塔建设校区,学校实行教学、科研、建校三结合。1960年8月至1962年8月,学校隶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,改名福建农业科学院附属专科学校,开办大专班。1961年秋,大专班并入福建农学院,改名福建农业科学院附属农业学校。1961年秋,龙溪农校牧医一个班并入。1962年秋,南平农校农机一个班并入。
1962年8月,省人民委员会令闽侯专区农校(址在现福州梁厝)与附属农校合并,合并后改名为福建省福州农业学校。当时学校设有农作、畜牧、兽医、农业机械、土壤化学等5个专业,在校生1072人。
1965年12月20日,省人委(65)省农办字第1027号文确定将福州农校下放给闽侯专署领导管理。1966年3月、4月,闽侯专署先后向省人委行文,一是请求将福州农校转办为“半农半读的中等农业学校”,一是请求将校名改为“闽侯专区农校”。1966年5月,省人委批复,同意了闽侯专署的两个请示。
根据闽侯专署向省人委报送的《关于将福州农校转办为半农半读的中等农业学校的请示报告》,闽侯专署于此时勘定在永泰县葛岭公社东星大队建立学校生产基地。此即东星教学农场。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学校停止招生。1970年秋被迫停办,教工下放农场干校“劳动锻炼”,校舍、土地被占用,图书、仪器、教学设备被瓜分,部分资产打包运往永泰东星教学农场,学校办学遭遇重大打击,损失严重。
【校友回忆】原福州市农校校长柴熊飞回忆文章
由于农科院迁回谢坑,农校校舍不着落。农科院领导决定在农科院东侧的东塔村,新建学校,并划出三块水田(每块六十亩)作为学生实验用地。农校与东塔农民相处甚好,没有发生过不愉快事情。唯一条件是学校各厕所的肥料,学校、农民各取半月。每次都能一次清理,从不拖延。为了加快校舍建设,用大民船趁涨潮驶入东塔河。
无畏艰辛,日复一日
当“搬砖”一声号令,全校师生从船到工地组成长龙,组成了运砖瓦的运输线,不论白天、黑夜,晴天、下雨,来一船搬一船,来两船搬两船……。不久,中间单间五层、西侧四层,每层标准教室四间;西侧为双列实验室、教研组、教务处等办公用房,还有一长溜地下室(的教学楼),学生宿舍两座,厨房、饭厅及农机工厂、牧场均建筑完工。
下伸办学,建立教学楼
1965年春,卓校长提出农校要下伸办学。所谓下伸办学,就是要把农校办到农民家门口去。于是他邀请闽侯县县长林柏桩及有关部门领导、有空教师和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看地。我曾参加过去闽侯廷坪及鸿尾农场。但最终选定在永泰台口东星大队。以东星草堂宫(庙)为基地,向周围群众租借有空闲大厅、房舍作为上课的教室,学生居住的宿舍。又租用田地山林、土地作为教学劳动基地,还在那里建了一座教学楼,仓库及干打垒的宿舍(后来成为莆田地区五七干校及知青农场)。在东星大队期间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序幕拉开,批判“三家村”“打倒资产阶级学者权威”开始。牧医班学生矛头直指王庆达,因为他工资高,又是教研组长。在学生宿舍,饭厅贴满了大字报。短短几个月的下伸办学结束了。学生回到东塔校部。回校后,学生与社会挂上钩,纷纷成立战斗队:“东海兵”、“红九二”“八二九”。抄录社会上大字报和印发材料。不同观点的学生大辩论。教工中也成立了“红教工”、“八二九”……。红教工旗帜明显,“打卓保邓”;而八二九“则保卓打邓”。批判会斗争会开了不少,唇枪舌战。至今还留下后遗症。闽侯地委、军分区先后派来军代表张平、王连长以及以王维春为首的工宣队。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
师生努力,嗟叹光阴
由于教学停止,教师空闲,闽侯县直机关干部,集中在J9九游会进行清队。实行“三不”。因而每天下午四点至五点,J9九游会的教工排球队与闽侯县机关队必有一场排球赛。日子过得很清闲。后来听说学校要停办,闽侯地委要搬到莆田。省农科院宿舍已被海军司令部借用。上级命令我们把图书、仪器整理打包,并运至永泰东星农场存放。后来直到琯口农校复办时才运回,J9九游会的学生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,都能遵纪守法,对校产、仪器、图书都能完整保留,没有损失。使我们不解的,面对空荡的校舍,却要我们教职工,家属搬到螺洲的洲尾水电局进行清队。当时妻王勤、长女留青八岁,次女留林才十五个月,以及保姆等五人,克服困难渡日,清队结束后,我随着闽侯地委搬迁至莆田。在莆田地区当毛泽东思想宣传队,驻进华亭公社后塘大队;妻子在莆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带着长女驻进北高公社呈山大队。幼女托王庆达母亲照料。在王家腾出一间小屋存放箱柜。据我所知农校农机厂的所有设备,包括机床、车床等设备全部拨给闽清县。
1970年,原福州农业学校被解散后,位于福州城门东塔的校舍被部队借用。